科研成果

透过风湿病的诊治过程,看浊毒理论的指导意义

作者:曹东义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15/11/16 18:05:27


 

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

邮编:050031  电话:031185363982、电子信箱:caodongyi58@163.com

 

中医是中华民族原创的知识体系,它的形成、发展,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,在中医学的体系里,充分吸收了人文与医学科技的成就,成为独特的学术体系。浊毒理论的提出和发展,必然要和中医的历史文化相衔接,“根基牢固,千年不倒。”而且还应该能够立足当代,可以指导临床实践;走向未来,影响世界医学发展。

风湿病发病与浊毒的形成

风湿病的形成,《黄帝内经》提出风湿是因为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”,并且进一步指出,根据其临床的特征性表现,可以判断风寒湿三气的比例,确定其不同“权重“,以便有利于治疗。“其风气胜者为行痹,寒气胜者为痛痹,湿气胜者为着痹也。”

现在,临床上诊断风湿病,主要是从晨僵、肿痛关节的部位和数量,以及骨质破坏和变形的程度来判断疾病的程度,这些诊治标准都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,都是立足于“结果”,而相对忽视了“原因”。

《素问·痹论篇》说:“帝曰:荣卫之气,亦令人痹乎?岐伯曰:荣者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脏,洒陈于六腑,乃能入于脉也。故循脉上下贯五脏,络六腑也。卫者水谷之悍气也。其气慓疾滑利,不能入于脉也。故循皮肤之中,分肉之间,熏于肓膜,散于胸腹,逆其气则病,从其气则愈,不与风寒湿气合,故不为痹。”

关节主动作而属阳,为何会导致“风寒湿三气杂至”?

这是因正虚而致邪气侵袭,正虚是原因,是根本,邪侵是结果,是枝叶。一个邪气之来,也是正气虚损的表现;“三气杂至”,正虚的速度和程度都不是一般疾病的“常态”。

晨僵、肿胀、疼痛,都是浊毒内生的外在表现,它反映出“正气虚损生浊毒”的内在变化机理。气不通,血不行,关节肿,骨质破坏,都是是浊毒为害的外在表现,根源在脏腑精气不足,运化失司,浊毒内生。

有此因,故有此果。

西医检查,可以有“非细菌性炎症”,炎症细胞浸润,炎性渗出,组织破坏与修复,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,这也是浊毒物质在局部聚集形成的现象,根源在脏腑机能失调,阴阳不平衡,气血不顺畅。

临床证候转化,反应浊毒进退

晨僵出现是因为正气不足,“浊毒化”造成浊毒内生。正虚得不到纠正,浊毒不能得到及时清理,病情就会进一步发展,出现关节肿胀、疼痛加重,关节变形,或者身体致残。

经过内服外用,脏腑功能得到加强,出现“化浊毒”的过程,晨僵会逐渐减轻,肿胀消退,疼痛减轻,损伤逐渐修复,病情逐渐痊愈,或者达到临床控制。

疾病加重,浊毒日重,就会出现“五体痹”转化成“五脏痹”:《素问·痹论篇》说:“故骨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肾;筋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肝;脉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心;肌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脾;皮痹不已,复感于邪,内舍于肺;所谓痹者,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。”

痹症日久不愈,是因为浊毒得不到转化;浊毒不能转化,是因为脏腑功能没有得到加强。

痹症治疗,必须“化浊毒”

《黄帝内经》的时代,已经深刻认识到痹症的治疗,效果不一样,有的能治好,有的治不好;有的容易治,有的不容易治。“帝曰:痹,其时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,其何故也?岐伯曰:其入脏者死,其留连筋骨问者疼久,其留皮肤间者易已。”

也就是说,五体痹浊毒没有深入脏腑,容易治;五脏痹,浊毒深在脏腑,因此难治疗。维护正气,去除浊毒,转化浊毒,是治疗风湿病的根本着眼点。

《素问·痹论篇》说:“帝曰:其客于六腑者何也?岐伯曰:此亦其食饮居处,为其病本也。六腑亦各有俞,风寒湿气中其俞,而食饮应之,循俞而入,各舍其腑也。”

痹症的病程很长,维护脾胃之气是非常重的要的措施,人以胃气为本,后天可以养先天,培土可以生金,健脾可以防止“肝病传脾”,通过饮食调节和内服药物治疗痹症,这是《内经》的诊治策略,这个过程也是“化浊毒”的间接或直接措施。

针灸外治,也是非常常用的方法。“帝曰:以针治之奈何?岐伯曰:五脏有俞,六腑有合,循脉之分,各有所发,各随其过,则病瘳也。”

《灵枢·官针》说:“七曰毛刺,毛刺者,刺浮痹皮肤也;”“九曰焠刺,焠刺者,刺燔针则取痹也。”

《灵枢·经筋》说:“焠刺者,刺寒急也,热则筋纵不收,无用燔针,名曰季冬痹也。”

火针,可以用针引阳气,驱赶寒湿浊毒,治疗痹症。

《灵枢·寿夭刚柔》也有一些治疗痹症的针刺与外治方法:“黄帝曰: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?伯高答曰:营之生病也,寒热少气,血上下行。卫之生病也,气痛时来时去,怫忾贲响,风寒客于肠胃之中。寒痹之为病也,留而不去,时痛而皮不仁。”

浊毒不是湿热,有寒性的浊毒,也有热性浊毒。郁而化热,寒化为热;也可以热性浊毒日久,逐渐转化为寒性浊毒,这在急性热病后期,或者脑中风后期经常见到。

治疗寒热错杂浊毒引起的痹症,《内经》也有一个举例,《灵枢·寿夭刚柔》说:“黄帝曰:刺寒痹内热奈何?伯高答曰:刺布衣者,以火焠之;刺大人者,以药熨之。黄帝曰:药熨奈何?伯高答曰:用淳酒二十斤,蜀椒一斤,干姜一斤,桂心一斤,凡四种,皆嚼咀,渍酒中,用绵絮一斤,细白布四丈,并内酒中,置酒马矢熅中,封涂封,勿使泄。五日五夜,出绵絮曝干之,干复溃,以尽其汁。每渍必晬其日,乃出干。干,并用滓与绵絮,复布为复巾,长六七尺,为六七巾,则用之生桑炭炙巾,以熨寒痹所刺之处,令热入至于病所,寒复炙巾以熨之,三十遍而止。汗出以巾拭身,亦三十遍而止。起步内中,无见风。每刺必熨,如此病已矣。”

综上所述,痹症的发病,转归,都与人体正气有关系,正气虚损可以导致“浊毒内生”、“浊毒化”,也可以引起外邪侵袭,痹阻血脉,引起痹症。治疗痹症,辅助正气,就可以通过“化浊毒”而改善病情,或者达到治愈疾病。

参考文献:

1、 曹东义、李佃贵、裴林等,浊毒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、湖北民族学院学报·医学版、200926446-48

2、 曹东义、李佃贵、裴林等,浊毒理论借鉴了《内经》的清浊概念、河北中医、2010323338-341

3、 曹东义、“补虚益损”在风湿病诊治中的意义、风湿病与关节炎、201214)、38-41

4、 张培红、曹东义主任医师治疗风湿病经验、《国医年鉴》第六卷、中医古籍出版社、20144月出版、286-289

5、 王红霞、李源、曹东义教授治疗风湿病中医学术思想、风湿病与关节炎、201543)、32-33

 

 
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